查看原文
其他

微信朋友圈“一个月可见”,这下舒适了吗?| 光明夜读

全媒体总编室 光明日报 2021-01-27

文 | 陈城

时隔三月,微信再次迎来小版本迭代。虽然官方的更新说明中只有两条内容,但细心的网友们早已发现了这两项更新之外的更多新变化,微信迭代再次引发热议。

原因无他,网友们讨论的重点依旧还是朋友圈可见的时间范围。此次迭代,微信在以往“最近三天”“最近半年”和“全部”的三个选项中,增添了“最近一个月”选项

这一改变,让那些觉得三天太少、半年又太多的网友们,感到了“极度舒适”。当然,那些并不在意朋友圈被人看的网友则表示,“我感觉一个月可见跟全部可见没什么区别”。甚至还有网友调侃说,干脆新增“一小时可见”。

朋友圈为什么害怕被人看?这一议题早已被讨论过无数次,但似乎每次都能引爆热点。表面上,这样的讨论关乎隐私,但问题的关键其实一直围绕在朋友圈的社交紧张上。这种紧张,源于这种社交脱离了现实接触。

确实,微信已不只是一个即时通讯工具,甚至是当代人生活的一部分。因而,在朋友圈里的喜怒哀乐就很容易被当成一个人的日常表达。  

发一张图或一段话前得想前想后,要不要分组、如何措辞、带不带表情……发个朋友圈,还得顾虑诸多因素,这样的情绪表达显然并不畅快,但却是朋友越加越多之后不得不加以考虑的。

其实,关于“几个月可见”的讨论在一定意义上和隐私无关。那些分享自己旅游经历、厨艺成果的,真的会在乎这些内容在几个月之后还被别人翻到么?即便被人翻到,这样的内容又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?如果真的在乎隐私,任何生活细节都能分析出一个人真实的样子,不发朋友圈是最好的选择。

问题还是在于手机让人与人之间的现实社交变少了,微信的即时性、无距离性,大家为了不吐不快,自然就会优先选用朋友圈等渠道。以往,和亲朋好友们分享自己脆弱的一面,亦或是八卦一下公司“秘闻”或吐槽工作、同事等行为,多是面对面进行。

这样的社交形式,其实并不担心会产生二次传播。哭过了、吐槽完了,就过去了,声音只会在对方的记忆中渐渐消失。而现在,要在朋友圈吐个槽,就得思前想后了:“同事有没有看法”、“父母有没有意见”、“相亲对象怎么看”等等。

所以,大家不想让人看到的,无非是那些所谓带点私密属性的内容,以及在新加好友时,不把过往的所有历史都是完整呈现在对方面前,或是选择性呈现哪一面。朋友圈可见范围选择的意义正在于此。

这也是为什么新增“一个月可见”,不少网友感到“舒适”的原因,它有助于缓解这种紧张感。也有网友建议,应该加入随意设置可见范围和批量删除、批量设为私密等功能,不断增加我们选择的权利。

但这样的生活方式累不累?就只能看大家自己的选择了,是愿意在网上放飞自我,还是展现精心打扮的自己了。

草坪被踩秃,雕像当马骑......出门,记得带“文明”

专业代吵架:“普通话100元一次,包吵赢”?

停车一小时收费300元,霸王条款还是市场需求?

“成都男人比女性更爱家务”,羡慕吗?

人生成功应该有的样子,他有



文字:陈城

图片:网络

朗诵:王茜

责编:王子墨

编辑:常莹 邢妍妍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